close
我今年認識了三個成長背景來自大稻埕的朋友,他們都具有共同的特點:有點俗、有點土卻有顆勇健的膽,成長背景對一個人的個性確實會有關連,大稻埕特有的豪氣和阿莎力,別的社區相比可就文謅謅多了!那種戴滿天星勞力士手錶的土財主,都不知現在已經不流行了,都還堅持的戴著。

 

50年代,繁華的大稻埕可說是台北重鎮,四處可見茶行、布莊、百貨洋行、餐廳、酒樓等各式各樣商店,所有望族都在太平市場買菜,各行各店老闆娘、醫師娘、女老師、還有江山樓的藝旦或幫傭、飯店酒樓老闆娘還有家庭主婦,手挽著菜籃都到這裡買菜,那景觀真只能以人聲鼎沸、一片富足繁榮來形容!隨著產業沒落,商圈轉移,來太平市場買菜的只剩下大稻埕的在地人,他們不習慣去別處買,

我阿爸、兄弟阿嫂們,雖分居在延平北路、迪化街和重慶北路,但還是愛來這裡買大魚大蝦鮮貝,和黑毛豬。


瞧!那顆豬頭明目張膽的懸掛著,一點都不避諱,怕什麼,以前昌吉街、重慶北路一帶就叫豬屠口,每個清晨殺豬的嚎叫聲震天嘎響,一顆豬頭豬尾真的算老幾!

 

菜市場每天都活生生的上演庶民文化生命力,流露最原始的面貌!

 

現在的太平市場規模真的縮小很多了,不如全盛時期的規模,但仍掩不住大稻埕的本土與豪邁氣味,偶而還會看到幾攤令人欣喜的「要角」,如滋補骨頭燉雞的狗尾草、做魚鬆的狗母魚、蒸魚的破布子、顏色飽滿肥大的菱角;還有現煎的芋稞巧、偌大油鍋現炸雞腿雞翅;更令人發出會心一笑的豬頭、豬尾巴肉攤,這種最原始的食材唯有太平市場還看得到。



狗尾草燉雞有補哦!


 

破布子,豆豉,蔭瓜,那種台菜會用的食材配角

聽老一輩說五○年代的太平市場,有一種原始生命力和純真美感,太平市場結構性很龐大,約比建國花市二倍有餘,農漁戶傾巢而出,由農地稻田機具直接載運來的拖板車一路從延平北路大春診所綿延至重慶北路,再橫跨到台北橋下(民權西路),農人把謀生道具直接運到現場,牛隻就綁在板車旁,偶而發出幾聲牛鈴響,亂中有序的區域分類擺置,各種蔬果品類繁茂,一樣樣依序登場,你可以很輕易的找到肉品、魚蝦海鮮、蔬菜和熟食,印象中一簍一簍的酸菜和剛從泥土中現摘的蔬菜,以報紙麻繩包裝,那種氣勢是一種正港台灣人獨具的自主性與生命力。



辦桌的氣勢!!



 


在傳統市場試吃久的人自然會訓練出對美食的鑑賞力,舉凡魚丸、炸雞捲、煎芋頭巧,或現烤肉乾、蒸熟再炒的旗魚鬆。


 

煎芋頭巧,少見哦


以前川流不息的人潮,繁華的江山樓旁有一家圖書館,我每天放學都在圖書館唸書,休息時就故意穿梭在歸綏街的巷道,好奇的用眼角去探索站在紅燈下露出媚態呼喚男人進來坐的女人,媽祖廟前一攤攤的米粉湯、當歸鰻魚等等和大橋頭所交織出台北大稻埕的繁榮富足景象,那真的就是台灣特有的辦桌文化的精髓。沒見識過的人還無法不出開喜婆婆的市井小民景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館公關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