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曾說過:「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

DSCN09450255.JPG 

朱力非常幸運,從事時尚業公關顧問7年多來,因為客戶的工作關係去過巴黎三趟,在書報攤買過書,逛過塞納河畔的舊書攤,在左岸的雙叟和花神喝過咖啡,坐過塞納河遊河船,差點把自己凍死

1185806448.jpg 

最知名的凱旋門、香榭麗舍大道、拱廊街、羅浮宮,塞納河左岸、右岸前後走過好幾回;

LV.JPG eurice 036.jpg

魚子醬、鵝肝醬、鴨子、棍子麵包、牛角麵包、生蠔、香檳、春雞'或可麗餅都品嘗過甚至坐在Ladurée吃正宗的杏仁小圓餅macaron喝濃郁巧克力

DSCN0103.JPG DSCN11620456.JPG

甚麼是巴黎時裝周時尚秀、高級訂製服、沙龍、工作坊連法國庶民時尚文化滾球和paul麵包都聽得懂;

到過全世界最大的古董跳蚤市場聖圖安朝聖,ㄧ睹傳說中的歷史原貌、去過litte酒莊用碗喝水果酒,見證真正的法國文化,雖不懂法文,卻有幸在巴黎街道巷弄裡穿梭遊走過!

DSCN0151.JPG 廣告牆.1.JPG DSCN09680275.JPG

昨晚帶著「法國製造:法國文化關鍵詞100」這本書去星巴克喝咖啡,欲罷不能,看完後手很癢就提筆寫下我的巴黎足跡~~~

這本書非常有趣,蒐羅了關於法國文化和語言的100個關鍵詞,其中有21個介紹美食、13個論及時尚,還包括六八學運時代、後現代、達達主義等近十個學術詞彙,這本書中作者用很有趣的方式解讀100個法國文化關鍵詞,朱力不懂法文,但接觸過很多相關語詞,透過這本書讓朱力更深入知道語詞的背後故事,更了解法國文化,以及法國人的奧妙之處,作者吳錫德留學法國6年,又從事法文翻譯和教學工作將近30年,本書寫來筆調輕鬆幽默、平易近人,又常帶感情,更出入於經典之間,是讀者認識法國的首選讀物。

看完有股衝動,真想馬上飛到巴黎,把當初沒拍到的照片都拍起來!?而且就帶這本書去~~

巴黎是所有熱愛文學與歐洲文化者的夢想之地,所有的人都會喜歡上法國,但就是討厭法國人。但法國人的傲慢可以為人所容忍,因為它是建立在很高的品味上!法國,是一個人人都是哲學家,人人都懂得過生活的國度。英國作家彼得.梅爾(Peter Mayle)曾說,「法國人一旦碰上好東西,絕對搶著占為己有,很自然地給它安了個法國名稱,並一秉他們謙虛的民族性,將其奉為國寶,直至今日」。法國不單只是個地理疆界,而更像個概念!法國人熱衷於追求人類的完美,它的實力來自它能邀集全世界的有心人到法國,一起為人類的未來設想。

到底甚麼是時尚?絕對不是時下所見得滿身名牌,朱力經過7年的薰陶和學習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它代表一定的方式、品味、流行,並以服裝領軍,包括它搭配的精品、香水化妝品,甚至軀體的美感要求;同時也反映出社會身份、隸屬、購買力及個性等。總之,「時尚」早已不是簡單的穿衣問題,而關係到個人的存在、國際競爭,甚至存亡問題。「時尚」最大特徵就是「朝生暮死、過眼雲煙」。時尚女王香奈兒說過:「時尚會過時,唯風格長存。」真是貼切極了!朱力知道很多新銳服裝設計師都以coco chanel為師,學習其從逆境向上奮進與獨樹一格的精神。

了解流行時尚,就要先了解法國文化,到了巴黎,俯拾即是令人流連忘返的美景與美食,海明威說的流動饗宴真的只要去過巴黎,巴黎永遠跟著你,忘都忘不了!朱力就是明證,真的無法忘情!感謝客戶,讓我有機會去過時尚之都,而且認識法國文化之美

DSCN11630457.JPG DSCN0075.JPG IMG_1245.JPG IMG_1221.JPG

 這本書的敘述解讀功力讓人會心與流連,例如下列各詞(轉載自「法國製造:法國文化關鍵詞100」這本書)

法國製造:法國文化關鍵詞100-麥田叢書55
I S B N:9861736026
I S B N 13:9789861736020
作    者:吳錫德
精平裝/頁數: 平裝本 / 240頁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 99/01/07

 Coco Chanel香奈兒

「Coco」原指熱帶水果「椰子」。不過,談起名牌,一定會想到那位叱吒國際的時尚大師香奈兒(Coco Chanel)。香奈兒原名並非「Coco」,這是她以兜售為業的父親對她的暱稱,意謂「小寶貝」。一說是她早年從事酒吧歌女,演唱過一首名為〈誰在Trocadéro見過可可〉(Qui qu’a vu Coco dans l’Trocadéro)的歌曲,之後,大家就以「Coco」稱呼她。她的名字字首雙「C」交疊的標誌,成了香奈兒的「精神象徵」。畫家畢卡索稱她是「歐洲最有靈氣的女人」,文學家蕭伯納給她的頭銜是「世界流行的掌門人」。

她原名「Gabrielle Chanel」,出身鄉下貧寒家庭,母親早逝,父親又棄家遠走,她和姊姊便在孤兒院裡待了七年。之後,憑著毅力、際遇與藝術才華,她征服了巴黎,並成為國際名流最景崇的偶像。她為20世紀的女性量身訂做服飾,從服飾上解放女性,被譽為「攆走19世紀的天使」。她終身未嫁,一生充滿傳奇,1910年她的英倫情人琵琶別抱,娶了一名爵士的千金為妻。為彌補愧疚,他出資讓她在巴黎開設一家帽子專賣店,1912年她即以新款的女帽帶領巴黎風潮。1920年她讓女人穿上長褲,走進上流社會的宴會。1921年推出曠世作品「香奈兒五號」(Chanel No. 5)香水,迷倒眾生。美國20世紀最著名的電影女演員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曾宣稱:「我睡覺時只穿香奈兒五號香水。」從此,這支香水成了性感的象徵,時至今日,它仍是世界上最暢銷的香水。據統計,每30秒鐘就有一瓶「香奈兒五號」售出。1959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破天荒地將它選為收藏品。

1930年代,她即已讓時尚走上街頭,每年出售2.8萬套時裝。二次大戰中斷了她的事業,避居瑞士十年之久。1954年復出,實力風采依舊,直到1971年逝世。如今「Chanel」依然是全球年輕女性最渴望擁有的「夢幻品牌」之一!她傳奇的一生仍不斷被傳頌著,生前(1969年),她的故事即被凱瑟琳.赫本搬上了百老匯的舞台。2009年,講述她奮鬥故事的電影《時尚女王香奈兒》(Coco Before Chanel)發行全球。同年,她與俄國前衛音樂家史特拉汶斯基的戀情《香奈兒的祕密》(Coco Chanel & Igor Stravinsky)也搬上螢幕,還成了坎城影展的閉幕壓軸片!

Haute couture(高級剪裁)

「高級剪裁」(Haute-couture,或譯「高級訂製服裝」),這種專為富豪權貴量身訂製錦衣華服的活動,曾盛行於近代歐洲權貴圈內。1857年一位定居巴黎的英國人沃斯(Charles Worth)首開風氣之先,在巴黎開設了一家豪華服裝店,並安排年輕貌美模特兒做活體衣架子,而開啟了「高級剪裁」的新頁。沃斯極有創意,又能結交權貴拿破崙三世皇后歐仁妮(Eugène),並成立「巴黎服裝公會」。由於19世紀末及20世紀之交的法國巴黎乃名副其實的「世界之都」,因此短短幾年,就讓巴黎成了國際公認的服裝中心,且歷百年不衰。

1970年代起,這種絕無僅有,具流行取向、但又朝生暮死的絕世風華衣裳,隨著美國新富、阿拉伯石油暴發戶的遞減,以及新質材問世、機器化生產,而逐漸式微。目前估計全球僅有1,000多名固定買主,當中法國人不足一成。總之,當前十來家被法國政府選定的「高級剪裁」名店已自動將之降格為「時裝成衣」(prêt-à-porter)店。這些店家以朝向將精心設計縫製出來的「高級剪裁」當作品牌櫥窗,或流行概念,再用以開發時尚精品、香水及化妝品來獲利。

近來,法國政府積極介入,輔導並協助業者,成立「高級訂製服裝同業公會」,並訂下極嚴格的入會資格:必須完全在法國工作坊手工縫製、規定僱員及樣式數量,以及走秀展示配額等等,因為做出一件衣裳不僅曠日費時,成本更可能高達十萬歐元之譜。此外,國際的競爭(尤其是米蘭及紐約)更是虎視眈眈。儘管主客觀環境皆不利於法國繼續獨占全球「高級訂製服裝」市場,但巴黎還是且永遠會是世界時尚之都、創意之都。每年春秋兩季的夢幻走秀也成了展示藝術理念、領導流行趨向,甚至宣揚國威的活動。 

LV(路易威登

「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簡稱「LV」),法國最老牌,最具有潛力的服飾名店,也是世界最大時尚集團。創於1854年,歷五代家族式經營而不墜。事業版圖從1977年起大舉擴張(國際化、多角化),從皮箱、皮包到香水、服裝、甚至是香檳、白蘭地。未出道前的亞蘭.德倫(Alain Delon)曾渴望擁有一只刻有自己姓氏縮寫字樣的LV皮箱。日本人尤其哈LV,亞洲兩家最早的海外旗艦店就選在東京及大阪。多少東瀛女子一輩子打拼,就是想擁有一只LV皮包(而且一定要真品)!

創始人老Louis Vuitton生長於法國東部邊城,16歲上京打工為生,憑藉敬業與專精手工,於1854年在巴黎開設一家權貴出遊專用皮箱店。與「旅行」結緣是LV的最大商機,用料考究、做工精細是它的「祕密武器」,設計獨特、客服化的服務是它的口碑(目前還設有一個工作坊專門為不同需求的顧客量身訂做)。全球名牌大概只有這家商號敢堅持限量購買。2004年,為慶祝成立150周年,將它在巴黎香榭大道的店面,包裝成一只超大的LV皮箱,當做街景裝飾及廣告招牌。

以製作旅行皮箱起家的「路易威登」的座右銘是:「每個行李箱皆應機動且輕巧」。它於1885年即開拓海外市場,先後在倫敦、紐約、費城開設分店,目前在全球53個國家設有分店(台北1983年、北京1992年)。它的每家分店的建築風格不僅統一,且又獨特,也反映出該品牌的旨趣與堅持。由於太受各國富豪歡迎,它於1888年便已使出無數對策以積極面對「山寨版」的橫行。1987年,它併購了酒品名廠,成立「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Moët Hennessy-Louis Vuitton, 簡稱「LVMH」),成了全球最大時尚精品集團,員工一萬名,營業額40億歐元。2006年成立基金會,籌設巴黎「當代藝術館」,預計2010年開張。2008年,並投資拍了一部形象宣傳片〈生命要將你帶往何處?〉,以13種語言發行,大獲好評。

(本文轉載自吳錫德《法國製造─法國文化關鍵詞100》,由麥田出版)

Amour(愛情

「Amour」(愛情)在法文裡用意極廣,它源於拉丁字「amor」,在古法文裡即已有「對宗教的虔敬、家庭的愛、眷戀、愛戀及博愛」等意思。外界經常認為法國人「感情充沛」,但卻不似其他拉丁民族那樣衝動入骨,也不像條頓民族那樣冷漠做作。此外,法國人也一向是個務實的戀人,他(她)們可一邊激情地享受愛情,一邊理智地討論愛情。在膾炙人口的歌劇〈卡門〉(Carmen)裡,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不就說:「愛情是一隻放蕩不羈的小鳥!」卡門不也高唱:「愛情像個流浪孩子,從不會規規矩矩;如果你不愛我,我偏會愛你;如果我愛上了你,那你就得小心!」

羅蘭.巴特說:「我愛你!」(Je t’aime !)包含了性愛和母愛。但即便在卿卿我我的情境裡,這句話也只不過是沒話找話說的一種「演示」。不過,如果對方拒絕了這個呼喚,這打擊可就大矣!他總結說,「我愛你!」是一種宣洩,像情欲亢奮時,情緒發洩不必非得訴諸語言,但說出它卻能表達一切。

法國男人一向給人殷勤、體貼的形象。不過,有時也表現得太過陰柔。雖說文雅,但又未免做作些,令人有著戀母情結及耽迷色欲的觀感。實則,他們是受到早期「騎士時代」(chevalerie)女尊男卑的風氣影響。彼時貴族少男皆得「認養」一位貴夫人,與其同住,時刻服侍她,認她為主人、導師、母親,乃至打從心底的崇拜及愛慕的對象,如此才能養成「騎士」的風範。加以,法國人一向視財富為上天早已安排好的定數,無須刻意去營求。反之,愛情則須努力去爭取(此點正好與我們的社會觀念相反)。所以追求愛情一向就是法國人,無分男女,在人世間一項重要的工作。他(她)時刻都在放電,甚至不放過已婚的心儀對象,還認為那是世間最美麗的一場競賽!

Rendez-vous(約會

「Rendez-vous!」原是軍事用語「se rendre」(投降)的命令式,即喝令對方束手就擒之意。後來轉為移動部隊「前往」。1578年名詞化,意為「會合的地點」,其衍生意義包括:「約會」、「碰面的地點或對象」、「經常聚會的場所」,「期待的事物」,甚至曠男怨女之間的「幽會」,如「rendez-vous galant」、「maison de rendez-vous」,即古代的專供男女情侶私會的場所,相當於現代的「賓館」(hôtel de l’amour」)等等。

和法國人打過照面的人都會有這麼一個印象,那就是法國人基本上是講禮貌的,不粗魯。即便男女朋友要分手,也會「約會」見面,一起愉快地共進晚餐,然後才提出:「我們以後不要再見面了!」此字於1598年即傳入英語,寫成「Rendezvous」,當動詞使用。由於這個詞太具遐思了,以至於被原封不動的借用到所有羅曼語系裡,還包括德文、丹麥文、荷蘭文等等,不過都特別強調它的浪漫面,如「Romantic Rendezvous」。現代美語則直接與「Date」(男女約會)混用。當然,說起法文總會自覺文化素養高一些。反而,法文已逐漸放棄這種用法,採用新詞「sortie」(原意「外出」,亦指「外出休閒活動」),「sortir avec quelqu’un」即指「與某人約會拍拖」。

法國人辦事一定要先預約好(sur rendez-vous),他們很不能忍受「不速之客」,或路過敲門的行為。他們基本上很守時,但不必太準時抵達。遲個五至六分鐘到場已算是「很準時」的了。他們尤其忌諱「早到」。曾有一位大陸學者約好登門拜訪一位住在巴黎郊區心儀的法國大作家。因沒算好時間,早到了一刻鐘,就直接按他家的電鈴。結果這位文學大師硬是請他「準時」再來。因為,這位法國人的「生理時間」還沒準備好。但若是應邀到法國朋友家中作客,切記,一定要晚個一刻鐘以上才算「準時」,才去敲門。至於情人約會,跟普天下的女人一樣,法國女人絕不會準時到的!

Romantique(浪漫

「浪漫」(或譯「羅曼蒂克」)源自英語「romantic」,但任誰也不可能將之與英國人聯想在一起。實則它是從法語借來的詞,其更早的源頭為「romance」(「羅曼斯」或「羅曼史」),指的是以「愛情」為主題,結局圓滿的喜劇。至於18世紀末起橫掃歐洲的「浪漫主義」(romantisme)文藝思潮,則源於德國,影響英國,於1830年代傳入法國。它主要反對封建專制的美學及刻板的「古典主義」(classicisme)文風,尤其強調熱情奔放及個人的解放。

「浪漫」一詞於20世紀初引進中國,最早指的是「富有詩意,充滿幻想」,及「行為放蕩,不拘小節」。但當初謳歌它的人只取其正面意義,視之為「年輕、朝氣」的特徵。不過,它尚有「不切實際、空想、虛張,甚至濫情」之負面意涵。當前人們一提及法國便聯想到「浪漫」。實則,法文「romantique」根本與「富有詩意,充滿幻想」無甚關聯,而是與那些內容易感的、激昂的、富於幻想的愛情「小說」有關。而真正反映這種情緒的反而是「romanesque」這個詞,但它也只是表現出一種「多愁善感」的體質而已,如「une femme romanesque」(愛幻想憧憬的女人)。

華文世界一向十分傾慕法國男士的「獻殷勤及多情作風」,並稱之為「浪漫」。實則,這只是一種「風流」(galanterie)及「向女人獻殷勤」(courtoisie)的行為。這種「浪漫」的男人應稱之為「風流人士」(galant)或古典一點的說法:「chevalier servant」(以騎士精神服侍貴夫人)。總之,語言的指涉本來就因地制宜。有云:「法國男人之所以浪漫,那是因為他眼底下的女人都多愁善感!」如果我們仍取當前「浪漫」之意,它應是一種「自信」的表現,且不分男女,一種樂天知足的生活態度,一種把平凡無奇,或雜亂不堪的局面變得有美感及有詩意的本事。

Bikini(比基尼)
「Bikini」是個極成功的文化創意案例。原指北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當中的一座珊瑚群島,1946年六月美國在此進行核爆,引起國際震撼。六月二日法國服裝設計師雷亞爾(L.Rerd)大膽推出一款兩件式幾乎裸體的女泳裝,並以此命名,比喻其對男性觀者所具有的驚爆效果。第二年夏天,比基尼首次出現在蔚藍的地中海岸海灘。1948年,「攻佔」美國,之後迅速風靡全球。在這之前,海灘戲水男女性皆穿連身泳衣,這款「極限主義」勁爆泳裝的確引爆話題,許多保守天主教國家還明文規定女性不得公開穿著。但隨著社會開放,如今比基尼早已見怪不怪了。

C’est la vie
(這就是生活)
「C’est la vie」是最足以代表法國民族性的一句用語,連英文詞典都照單全收。它就像一句記憶海裡的通關密語,一但說出,所有關於法國的種種「指涉」全都湧現。包括法國人無可救藥的樂天習性,逆來順受的革命性格,親切開朗,甚至傲慢粗暴全都會一一浮現。單一句「That’s life」是不夠用的。它也是最足以代表法國浪漫、花都迷情的字眼。單單以「C’est la vie 」為主題或品牌的項目就琳瑯滿目:書籍、遊記、電影、童書、音樂等等。英國哈法暢銷作家梅爾最擅於描繪普羅旺斯「法國佬」(Francais moyens)的這種性格,原籍匈牙利的思想家克莉斯蒂娃則提醒,法國人過的是一種「既優雅又粗暴的法國式生活」。總之,法國人樂觀、自傲,又不滿現狀,所以才會創意不斷,革命不斷。

Champs Elysees
(香榭麗舍大道)
「Champs Elysees」一詞來自希臘文「Elusia」,意為專供英雄及高級人士休憩的「幸福島」。如今這條二點五公里長的大道已是公認全世界公認最美麗的林蔭大道,也是「花都」巴黎的具體縮影。就如同那首著名的香頌<走在香榭麗舍大道上>(Aux Champs Elysees 1969)所歌頌的:「不分晴雨,不論晝夜,那兒要什麼有什麼!」原先它只是王室的庭院,路易十四將之打通,十八世紀中葉開始整頓美化。1806年拿破崙在它的最高處籌建「凱旋門」,1850年代奧斯曼男爵大量擴建人行道,它也是全球最大的「廣場」,1998年世足賽法國勇奪冠軍,一下子便湧進了一百萬群眾!尤金(Eugene Sue)寫<巴黎之神秘>(1842)時,它還是都市的死角,底層社會天堂。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在<在斯萬家那邊>(1913),將它視為談情的公園、愛恨之地。今日,它卻能讓豪客紙醉金迷,讓全球觀光客目瞪口呆!

Croissants
(牛角麵包)
「Croissants」原指即將月圓前的新月,後來通紙上弦月或下弦月,意識奧圖曼帝國或伊斯蘭教國家的象徵,譬如:回教國家的國際救援組織叫「紅弦月」(Croissants rouge)。它也是奧匈帝國的一款麵包「Hornchen」(角形麵包),輸入到法國成了家喻戶曉的早餐必備餐點。根據典故,1689年維也納的奧匈帝國擊敗來犯的回教軍隊,奧人特將麵包製成新月狀,人人大啖,以快人心。之後,隨著瑪莉.安托瓦內特公主下嫁法王路易十六而引進法國,並迅速風行。1977年法國商人還開發出以牛角麵包為主題商品的速食連鎖店「Croissanterie」,哈法的日本人也緊跟著開設「可頌坊」(Croissants de France)麵包店,台灣也隨處可見。

Encore !
(安可)
「Encore !」這個感嘆詞幾乎快不是法文了!至少在藝術表演界是如此。雖然它明明是法文,但法國觀眾若要求再來一個,再演一次,再唱一曲,喊的卻是「Bis !Bis!」且不會像英語世界的觀眾粗魯又大剌剌喊道:「Encore !」法國觀眾如果激賞演出,會先起立大聲擊掌,口中大喊:「Bravo!」(太棒了!)。這個喝采聲借自義大利文,指「英勇、極好」之意。「Encore !」源自拉丁文,表時間副詞,指「尚且、仍然」,直到1080年才有「又、再」之意,大約1599年傳進英語。十七世紀隨表演藝術的流行成了劇院裡的專門用語。

Menu
(菜單)
「菜單」(Menu),另譯「菜目」,也當「菜餚」、「議程」,原意「細小」。現代借詞始於1718年,指的是一整頓參全部菜餚的清單。大約兩百年前,「下崗」的法國王公貴族御廚,經營起個體戶餐館,將其所能提供的各式餐點羅列在一張卡紙(carte)上,交由食客點選。至此「Menu」「Carte」便開始混用。尤其「Menu」通行全球後(1837年引入英文),更壓過了「Carte」的用法。法文裡說得較清楚,「manger au menu」,指的是客人選了老闆當天排出的套餐;「manger a la carte」指的是客人仔細研讀該餐館的菜目後,自行搭配點選的餐飲。

Romantique
(浪漫)
「浪漫」(或譯羅曼蒂克)原自英語的「romantic」,但任誰也不會將它與英國人聯想在一起。實則它是從法語借詞,其更早的源頭為「romance」(「羅曼史」或「羅曼斯」),指的是以愛情為主題,結局圓滿的喜劇。十八世紀橫掃歐洲的「浪漫主義」(romantisme)文藝思潮,則源於德國,影響英國,於1830年代傳入法國。它主要反對封建專制及刻板的「古典主義」(classicisme)文風,尤其強調熱情奔放及個人解放。此詞於二十世紀引進中國,指的是「富有詩意、充滿幻想」,以及「行為放蕩、不拘小節」,原文裡尚有「不切實際、空想、虛張,甚至濫情」之負面意涵。但當初只取正面意義,視為「年輕、朝氣」的特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館公關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